糖尿病人越年轻越易并发眼病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856 |
|
专家称,一般患糖尿病5~10年,多数人都会出现糖尿病眼底病变。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患糖尿病眼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年轻,但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在意,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从未去过医院,直至出现视物模糊、眼底出血才去就诊,但往往为时已晚,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这些年来,老年病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值得警惕的趋势。以往到医院看糖尿病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发现,患者患糖尿病时年纪越轻,以后发生糖尿病眼底病变乃至致盲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有关专家推测,这可能跟年轻人努力工作,没法合理控制饮食,没有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有关,也可能与40多岁的中年人本身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
糖尿病眼病是成人致盲首要原因
专家称,一般患糖尿病5~10年,多数人都会出现糖尿病眼底病变。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患糖尿病眼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年轻,但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在意,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从未去过医院,直至出现视物模糊、眼底出血才去就诊,但往往为时已晚,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成人致盲的首要原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眼大部分组织都可受其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症状的各种病变,最常见的有五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眼肌外麻痹、继发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这五种并发症都可导致失明。据统计,在全世界的失明患者中,约25%是由糖尿病所致,其导致失明的发生率是其他原因引起失明的28倍,严重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糖血压“荡秋千”易致视网膜病变
“在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视为最严重的一种。”专家表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病变。我国眼底病学家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背景型与增殖型两型,每型又分为三期。由I期发展到III期,速度一般较为缓慢,病人可能全无症状,视力不受影响。到IV期以后,容易引起眼内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此时即使血糖得到控制,全身状态有所好转,亦不能使眼部病理过程逆转,必须配合局部治疗,才能使病变稳定。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早期患者可能全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屈光改变,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膜、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失明。
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控制不好,经常忽高忽低“荡秋千”,以及患糖尿病时间越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越高。血压、血糖波动大的时候,眼部微血管更易受到侵害,产生破裂出血,并最终导致眼内纤维增生、视网膜脱落。“国际糖尿病研究资料证实,患糖尿病8年后视网膜病变占50%。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当前国际四大致盲眼病之一。”
年轻患者工作忙更易并发眼病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患糖尿病,从临床来看,他们并发糖尿病眼病的几率也会更高。”专家说,一位做公务员的女性,30多岁就患上糖尿病,但是因为工作很忙,所以平时并不注意,没时间好好打理自己的饮食,也没意识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结果刚年过40,就出现看不清楚、眼底出血的症状。与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年轻糖尿病患者没那么多时间打理自己的健康,治疗上也比较漫不经心,再加上40岁以后进入更年期,生理、病理都会发生一些改变,导致更容易并发糖尿病眼病。
目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采用激光治疗,以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从而避免视力进一步恶化。如果病变严重到不能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眼底出血较多,或视网膜前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则需尽早做手术治疗,切除浑浊的玻璃体,剥除增殖膜,使视网膜复位。糖尿病眼部病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则表示并发症已有一定时日。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眼科检查视力及眼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视力严重损害。
控制血糖血压可延缓眼部病变
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检查眼底。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降低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专家提醒,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夜间视力差、眼前有块状阴影漂浮、双眼的视野缩小等症状,表示可能已经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应赶快找医生检查。此外,许多早期视网膜病变并不影响视力,因此单凭视力检查不能准确评价,所以,一定要进行眼底检查,其最常用的方法,是点散瞳药后,医生用眼底镜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改变,以初评价视网膜病变的程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