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足”治疗全攻略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822 |
|
糖尿病肢端坏疽是跨学科的疑难症,一旦发生,治疗较为困难。国外学者认为截肢是糖尿病足进行性发展的最终结果。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使糖尿病坏疽的截肢率降低为6.67%,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明显低于国内38.1%~75%和国外48%~49%的截肢率水平。因此,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糖尿病足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的关键。
糖尿病足的具体治疗方法很多,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方面。
一、西医治疗
包括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和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
1.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很好的控制血糖可减少和减轻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但Pirart认为,对已经发生的周围神经病变没有逆转作用,故应早期防治周围神经病变和保护其功能。
目前临床上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主要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肌醇、神经营养剂和神经生长因子等。
2. 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
主要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血液的高凝。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化学药物很多,临床常用和效果较好的药物主要包括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前列腺素、抗血小板药物如西洛他唑、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各种蛇毒类制品。
3.手术治疗
包括各种类型的血管转流术和腔内血管成型术。经临床证实有条件实施手术的病人进行手术干预仍为治疗周围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①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由于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加之各种规格球囊、支架的开发与应用,是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逐渐增多的一种方法,替代了部分的转流手术。它适合于闭塞段血管较为局限或血管狭窄的病例。
②各种血管转流术:利用自体或人工血管在狭窄或闭塞血管的两端建立另外的血流通道,缓解患肢的缺血。这种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应用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手术方法。但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保障有效的通畅率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
大量的病例报告显示:中医药治疗可有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根据中医辨证规律,我们将糖尿病足分为三种证型。
1.湿热蕴毒型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2.寒凝阻络型
肢喜暖怕冷,麻木,痠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足背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阳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
3.气阴两虚型
病程日久,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方用顾步汤加减。
三、局部治疗
糖尿病足的局部创面、溃疡和坏疽处理是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否保存肢体的关键。局部处理的优势又体现在中医外治方面。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的外用药有着独到的疗效,正确使用和选择中医外用药物对于挽救肢体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糖尿病足的局部处理可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治疗阶段
这一阶段治疗用药多需贯穿始终,如控制高血糖、抗感染、大血管再疏通、改善微循环、纠正其他并发症及支持疗法。但坏疽局部除保持引流通畅外,不宜过分处理。
2.去腐阶段
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血糖及感染得到控制,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并发症得到纠正,在此基础上重点放在去腐、加大引流深度、手术清创、逐渐清除坏死组织。
3.生肌阶段
患者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局部分泌物明显减少,坏死组织逐渐清除,治疗重点是运用各种生肌手段,促进坏疽局部肉芽新生,使创面早日愈合。
糖尿病足溃疡是一种复杂性难愈性疾患,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疗愈过程中,虚、瘀、湿、热、痰、毒等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应抓住主证,及时根据局部与全身变化调整治则治法及用药,并且应合理应用营养支持、中药调理等方能收得全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