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糖尿病 一朝变癫狂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1029 |
|
半年前的一天,原本平静的廖家发生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72岁的廖大爷拿刀追着老伴,扬言要将老伴——张婆婆“剁了”。幸好张婆婆身体比较好,跑到卧室,躲过了“追杀”,赶紧打电话向儿子、女儿求救。
儿女们很诧异,父亲和母亲几十年来感情一直很好,怎么突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于是,三个儿女急急忙忙赶回家,“制服”了疯狂的老爷子。但等大家准备对父亲“问罪”时,老爷子却又平静了下来,仿佛刚才的事情与他无关。
事情平息后,大家也就松了口气,不再理会。但没想到,老爷子自从那次发病后,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打人、骂人的情况,有时还自言自语,但听不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任何人劝说都无效,最近一个月发病更是频繁。儿女们觉得老人患了精神病,把他送到了医院。
经过详细了解病史,医生发现廖大爷10年前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一直坚持用药治疗。通过家属提供的血糖监测记录发现,血糖大多数时候控制在正常范围,只有少数时间或高或低,除此以外并无其他疾病。难道廖大爷的精神异常是糖尿病引起的?
其实,糖尿病患者患精神病并非少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2倍,11%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重度抑郁症,31%的抑郁症患者因糖尿病而加重;二是糖尿病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同样也可造成精神障碍。
病程长,心情烦躁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精神疾病呢?据分析,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糖,患者对治疗的长期性感到厌烦,难以坚持;再者有的患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及经济压力大等原因,出现明显的悲观或畏难情绪,导致易疲劳、精力不支等抑郁症状。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从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着手解决。
◇心理疏导——别给自己加些吃力不讨好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糖尿病虽然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疾病,但若长期坚持有效治疗,依然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患者应调整心态,既然患了疾病,烦躁、焦虑或抑郁对疾病的康复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遭受折磨,不如放松心情,认真治疗,顺其自然。
当自己不能有效调理心情时,应请心理医生协助。看心理医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一种科学、明智的选择,应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的困惑,让心理医生帮助你缓解压力,疏导心情。
◇药物治疗——选择不良反应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一般来说,当心理医生不能有效解决精神问题时,就该抗精神病药物登台了。糖尿病合并精神病可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因为它们对人体代谢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代表药物有氯氮平片、利培酮(商品名:维思通)、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喹地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初始剂量宜小,疗程视患者的症状控制与否而定。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可以逐渐停用。若中医治疗则需要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选用疏肝解郁、清心宁神、交通心肾的药物。也可用莲子心3克左右泡水代茶饮,每日1次,1~2个月即可改善烦躁不安等症状。
糖尿病引起脑缺血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他的症状跟廖大爷有点不一样,平时有轻度左侧头痛,有强迫症,对捡垃圾欲罢不能,有2年的病史。对他进行脑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左颞极有个5厘米×6厘米的囊肿,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后,强迫症便随之消失。
糖尿病除了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可以造成组织缺血梗死,如脑梗死。如果大脑皮层慢性缺血,特别是额叶和颞叶的缺血,可以出现相应的精神记忆方面的改变,比如情绪的变化,抑郁焦虑等;如果大脑皮层的急性梗死,也可以出现明显的精神异常。
廖大爷出现过自言自语,别人劝导又不听,所以不能排除有语言障碍的情况。语言障碍分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经常被误认为“精神病”,能说话,但是话语很怪,谁也听不懂,并且说起来滔滔不绝,精神亢奋,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完全失去交流能力;运动性失语是不能说话,但是能够听懂别人的话。以上两种情况多是因为糖尿病造成大脑控制语言的组织缺血引起,一般手术后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异常,首先要作脑部检查,排除脑缺血,特别是额颞部位的缺血。若没有脑缺血的情况,则是单纯的糖尿病合并精神病。
另据报道,长期应用降糖药物,有时会出现低血糖,也会导致精神症状的发生,这在糖尿患者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得不防。
年人,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是先患有颈椎病,还是先患有高血压,在临床上有时往往难以区别;并且有些患者是两种疾病共同存在,因此在治疗时要对两种疾病同时考虑,不要顾此失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