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也会带来膀胱病!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865 |
|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病,有现代文明病之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很多人患糖尿病后,早期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得了糖尿病,却被自己忽视了,很多患者因为其他症状就诊时才发现患了糖尿病,糖尿病性排尿障碍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有两个病例:
病例:一半年前,方奶奶无意中发现小腹部有一肿块,不痛不痒,也没在意。后来肿块越长越大,她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肚子里长了个瘤子。医生给方奶奶做腹部CT,只见腹腔内有一囊性肿物,腹腔脏器被其推压移位。医生想看看肿物与膀胱的关系,却怎么也找不到膀胱。莫非肿物就是一个高度尿潴留的膀胱?医生叫护士拿来导尿管,插上导尿管后,一幕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情景出现了:只见方奶奶的腹部肿块随着尿液的流出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失。原来方奶奶腹腔里的“瘤子”是一个高度充盈的膀胱。方奶奶也很纳闷,“我每天都小便好多次,膀胱里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尿呢?这么多的尿我怎么也不觉得憋呢?”。原来,方奶奶患的是糖尿病,尿潴留只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临床表现。
病例二:潘大叔不到60岁就有排尿不畅的毛病,有时明明尿憋,可就是尿不出来;有时又不知不觉地尿湿了衣裤。众人说他是前列腺肥大,劝他去医院检查。但医生给他做了肛诊,摸到前列腺并不大,也不硬。B超检查前列腺大小亦在正常范围内,那么他究竟是哪儿的毛病呢?后来,经全面检查发现潘大叔的尿糖呈阳性,血糖是常人的两倍。原来,他患的是“糖尿病性排尿障碍”,而不是前列腺增生症。
分析:
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碍,又叫“糖尿病性膀胱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膨胀、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中断,症状酷似前列腺增生的早期表现或老年性尿失禁。这是由于糖尿病除了可继发引起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外,还可使肾脏和神经系统遭到损害。支配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活动的是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松弛,才能完成排尿过程。平时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才不至于尿失禁。患了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膀胱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或二者功能不协调,排尿过程便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就会导致尿潴留。此时,患者所谓的小便并非是通过正常神经反射的排尿,而是一种溢尿。因此,虽然排尿的次数多,但尿量减少,日积月累,膀胱就越膨胀越大,甚至像个腹腔肿瘤。
糖尿病性膀胱病以往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常常被误诊、误治。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在糖尿病的病人中该并发症并非少见,应引起大家的注意。糖尿病性膀胱病主要有以下特点:
1.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尽管糖尿病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它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有的隐性糖尿病患者,临床还没有发现糖尿病症状,就出现了排尿障碍,所以,很容易误诊。
2. 糖尿病性膀胱病临床分3种类型:⑴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尿潴留,表现为下腹膨胀、有尿排不出,膀胱残余尿量可达数百毫升,很像是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⑵膀胱括约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症状或老年性尿失禁;⑶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中断。
3.应排除前列腺疾病:对于老年男性来说,在诊断糖尿病性膀胱病之前,一定要先排除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碍。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是影响排尿的常见疾病。一般通过B超即可做出鉴别诊断。一时判断不清时,可通过试验性治疗加以区别。治疗糖尿病的措施可使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症状明显好转,而对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碍毫无效果。
4. 糖尿病性膀胱病具有可逆性和复发性,表现为通过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想要有效治疗糖尿病性膀胱病,首先要树立治疗信心,要坚持不懈、积极治疗。其次要合理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脂肪的进量。多食用低糖并富含蛋白质、纤维素、饱腹感强的粗粮,还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视情况结合药物控制血糖。再次可服用某些药物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如口服肌醇每次1克,一日三次,1个月为一疗程。该疗法能补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肌醇,促进细胞代谢活性,改变植物神经功能,使糖尿病性膀胱病发生逆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