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长疮 糖尿病在“作祟”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913 |
|
皮肤长疮的病根竟然是糖尿病。患者郭先生昨日感慨万分,想治好病一定要找准病根。
45岁的郭先生在汉口一家外贸单位从事销售工作。4月中旬,他背上突然长了两个小疮,他并不在意,估计是应酬多上火。谁知两个小疮越长越大。5月中旬,郭先生已辗转多家医院外科、皮肤科诊治,但却无任何效果,两个小疮已长成碗口般大小疮,还流脓淌水。
郭先生日前慕名来到省新华医院糖尿病工作室,刘佩文教授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经系统治疗,一个月后郭先生的血糖降了不少,背上的疱也小了很多。
刘教授说,糖尿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1/3的糖尿病病人常发生疮、痈等皮肤脓性感染,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还有部分病人会出现皮肤瘙痒,这些症状常常会被误诊为皮肤病,但以皮肤病治疗却无任何效果,反而症状会加重,这时就要警惕是不是糖尿病在“作祟”。
链接:糖友们的足部很“受伤”
糖尿病肢端坏疽的特点
糖尿病肢端坏疽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3∶2;病程平均约10年,坏疽部位下肢多见,占92.5%,上肢少见,约占7.5%;单侧发病约占80%,双侧同时发病约占20%;足趾和足底同时坏疽的多见,占77.5%;足趾和小腿同时坏疽占5%,仅小腿坏疽占5%;足趾或手指发病占12.5%。
临床类型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型坏疽三种。
(1)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软组织糜烂,形成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则烂断肌腱,骨质受破坏,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分泌物。此型坏疽多见,占72.5%,主要病理基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微循环障碍。
(2)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梢缺血坏死,干枯变黑,病变界线清楚,发展至一定阶段不经处理会自行脱落。此型坏疽约占7.5%,其主要病理基础是中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坏死。
(3)混合型坏疽。约占20%。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两类病变并存,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和(或)小腿的湿性坏疽。
糖尿病肢端坏疽的分级
0级:无开放性病变,明显供血不足。
Ⅰ级:浅表溃疡。可由水疱或其他损伤所致,或自发产生。
Ⅱ级:溃疡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Ⅲ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
Ⅳ级:有趾及和(或)部分足坏疽。
Ⅴ级:全足坏疽,一般需截肢。
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治疗
(1)采用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局部外科处理。坏疽局部清创、敷以抗菌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3)抗凝治疗。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中药活血化瘀剂。
(4)改善微循环。山莨菪碱的应用。
(5)抗菌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6)其他疗法。给予神经营养剂、补充微量元素锌、高压氧治疗。
(7)截趾和(或)截肢手术。
(8)动脉重建手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