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病理常识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1299 |
|
[概述]
脑瘤是生长于颅内的肿瘤的通称。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瘤。原发性脑瘤指肿瘤来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如脑、脑膜、脑血瘤、颅神经、垂体及胚胎残余组织,包括脑胶质瘤、脑膜瘤、动脉瘤、听神经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等。继发性肿瘤包括转移瘤及侵入瘤等,常见于肺癌、乳腺癌的脑转移。因此脑瘤的临床表现根据它所生长的部位类型和生长速度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定位症状和全身症状。脑瘤肿块压迫或损害神经系统时,产生有头痛、呕吐、复视等症状。在中医文献中,在“真头痛”、“头风”、“厥逆”等病证有部分类似脑瘤证治的记载。
[病因学]
脑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先天性和遗传性因素:与癌基因或启动癌基因过度表达有关,或为抑癌基因丢失和不足,如视网膜细胞瘤、脑膜瘤。
(2)物理因素:如射线、手术或损伤。
(3)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感染,SV40病毒感染。
(4)化学因素: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二苯蒽,苯并芘)、亚硝酸类化合物。
[中医病机]
脑为髓海、奇恒之府,诸阳之会。肾主骨,骨生髓,诸髓者属脑。正常情况下,清阳上升而浊阴下降。当正气虚衰,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情志所伤,或饮食不节,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格于奇恒之府,则阴浊邪毒瘀结于脑,而发为肿瘤。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是痰湿内阻、热毒瘀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lI缶床上辨证首先辨明邪正盛衰情况,邪实要辨明痰湿热毒之状况,正虚要分清肝、脾、肾之阴阳。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豁痰开窍,清热解毒化瘀,健脾滋阴潜阳。
[临床表现]
脑肿瘤在临床上常有以下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因为脑肿瘤的生长使颅内压增高,出现三个主要症状: 其一,头痛,是脑肿瘤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常间歇性发作,进一步发展为持续性、进行性疼痛,性质可为搏动性钝痛、胀痛或压迫痛、裂开样痛。头痛部位多在前额部、双颞部或后枕部,疼痛的部位与肿瘤的部位并不一致。其二,呕吐,多因迷走神经受刺激,加上占位性病变使颅内压增高而引起。呕吐常在早晨发生,或在头痛剧烈时发生,呕吐呈喷射性,无恶心感,与饮食无关。其三,视觉障碍,因颅内压增高引起视乳头水肿所致。用眼底镜可查出视乳头水肿。病人可表现为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可有复视、偏盲或失明。
(2)精神症状病人记忆力明显减退,自己或家属发现经常"丢三落四",或反应迟钝,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定向能力下降。严重者出现痴呆、嗜睡甚至昏迷。
(3)抽搐和癫痫 多由于慢性生长的大脑肿瘤引起。病人可出现突然昏倒,口、眼、面、四肢抽动,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几分钟后可逐渐清醒。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一个肢体或一侧上下肢体抽动。
(4)其他表现 病人常可出现头晕,走路不稳,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失语,月经不调,肢体麻痹,偏瘫,及内分泌失调等表现。
[诊断]
脑肿瘤依其表现出的症状,在临床上可分为五个时期:
(1)无症状;
(2)仅有局部症状;
(3)颅内压增高;
(4)意识障碍;
(5)昏睡症状。在这五个时期内,无症状期和仅有局部症状期都很容易忽略,只有出现颅内压增高时,才很容易想到脑肿瘤的发生
1.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逐渐出现头痛、呕吐、视觉障碍等。症状进行性加重。有的可见头晕、复视、精神症状、癫痫发作、颈项强直,以及脑疝时出现呼吸,脉搏变慢,血压增高等变化。因肿癌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体征等。
2.X线平片检查可见颅内压增高及定位的证据。
3.超声波探测 中线波向健侧移位,可见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有的可见肿瘤病理波形。
4.同位素脑扫描可见同位素浓集现象。
5.脑血管或脑室造影 可作定位及定性诊断。
6.CT或MRI检查可显示肿瘤轮廓和周围水肿带、脑室扩大或移位情况。
7.脑电图检查 出现局限性慢波或弥散性节律异常。
8.脑瘤应与癫痫、脑脓肿、脑血管疾病、脑蛛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内耳眩晕病等相鉴别。细心诊察,多数不难区别。
[中医辨证与治疗]
(1)痰湿内阻型
主证:头痛昏蒙,恶心呕吐痰涎,或伴有喉中痰鸣,身重肢倦,纳呆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舌底脉络末见明显色紫或增粗,脉滑或弦滑。
治法:软坚散结为君药,涤痰利湿。
(2)血淤气滞型
主证:头痛剧烈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肢体偏瘫,大便干,舌质紫暗或有疯点、疲斑,舌底脉络色紫增粗或迂曲,苔薄白,脉细涩而沉。
治法:活血消肿,祛淤化积。
主方:脑瘤饮(杨炳奎方)合三棱煎丸(《三因方》)加减。
(3)火炽毒盛型
主证:头痛头胀,如锥如刺,烦躁易怒,呕吐频作,或呈喷射状,面红耳赤,口苦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白而干,脉弦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肝散结。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4)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痛隐隐,时作时止,耳鸣眩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虚细。
治法:滋补肝肾,栈风通窍。
主方: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5)气阴两虚型
主证:多见于手术后或放、化疗以后,症见体怠乏力,短气自汗,口千舌躁,饮食减少,大便干结,或有盗汗,面色不华,舌淡苔薄,或舌红苔剥,脉细弱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主方:加味四君子汤(《三因方》)合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预防]暂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