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健康 |
【 整理发布:王力野生灵芝网 】 【 发布日期:7/6/2011 】 浏览次数:1068 |
 |
“亚健康”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本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因此,国外也称亚健康“机体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状态这一新的医学概念名称,是社会发展、科学水平及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是对古老医学课题重新深入的再认识。在我国的医学书籍中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应充分予以重视和研究。
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结果同样表明,当今社会有一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就是“亚健康状态”。 专家指出,进入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主要表现为失眠及睡觉障碍、心理疲劳、便秘、性功能障碍、时差综合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多种心身障碍。这种所谓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不少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亚健康则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60%以上的人处于第三态,且多发生在中年人群中。据最近国内的一份亚健康调查报告介绍:在所调查的5万余人当中,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约占被调查人群的73.6%。在 “21世纪走出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各医学高校、各大医院的近20位专家向市民指出:目前全国每20个人中,仅有1人处于完全健康状态;除去患病人群约占20%以外,亚健康人群高达75%!而对其中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威胁还在于他们“自认为健康”。
亚健康如何产生
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基因的影响、环境的污染、紧张的生活节奏、心理承受的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的过度疲劳等等,都可以使健康的人们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
上个世纪,人们过着简单的田园式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温馨和营养。由于物质的匮乏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一些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特别是一些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本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化学药品的出现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目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空气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也就是说,致病因素已有3个,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心理因素。而后两种因素就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亚健康与微循环
由于亚健康状态中半数以上可能进而发展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因而对于亚健康状态决不可掉以轻心。
亚健康状态多见于4O岁以上的中年人,引起这种状态的原因不明。国内有人研究认为这种状态的产生可能与微循环紊乱有关,主要是由于血粘度增大,使得血液在流经微血管速度减慢、血流不畅,致使营养物质交换不全,代谢产物瘀积不出,结果便引起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及心理上的不平衡、不稳定。因此认为改善微循环状态来加以防治,可以以避免由亚健康转向不健康,即疾病的发生。其次,运动是活血化瘀的一剂良药。凡已呈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更要重视。积极参加适宜的运动锻炼,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
第三,饮食是降低血液粘度的关键。亚健康状态的中年人要使自己饮食保持低脂、低糖,并且要戒烟和少饮酒。因为饮食上的不合理容易使血脂异常,增加血粘度,不利于微循环功能。
第四,注意多饮水。目前多饮水已成为养生保健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中年人应注意每日给机体补充足够水分,可以起到增加血容量降低血粘度,调节微循环紊乱的效应,不应对此不予理睬。
总之,按现代健康概念,不得病并非就是健康。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应当通过生活方式的积极调整来改善它,消除它,使我们获得真正的健康。
哪些人易患亚健康
据调查,我国约有七成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而且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的比例也接近50%。亚健康在我国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0~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 其实,我们人群中的“自我残害”或“攻击他人”、“破坏公物”、“多病”等的现象,其中“亚健康状态”是重要的元凶,而这问题多集中于中青年人身上。 正如某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现在的世界上,出现故障的已不是机器,而是人本身”。 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在城市人健康问题中应该给予关注。
亚健康侵袭白领
最近,我国卫生部对十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上班族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提出,产生“亚健康”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专家介绍,现在“白领”阶层,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精神压力很大。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及时调整心态,随时化解压力,就不会“积劳成疾”。反之,精神压力长时间积蓄,大脑超负荷运转,妨碍了大脑细胞对氧和营养的及时补充,使内分泌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过度,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导致脑疲劳,从而引起全身的“亚健康”症状。浑身无力,头晕眼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没有食欲等等。它还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使人易患感冒和流行病。有一位年届不惑的中年人,原来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岗位工作。后来,他跳槽到某公司担任部门主管,成了白领人士。他深感压力之大和竞争之激烈,只要稍有不慎,就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从此不得不承受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由于社会地位改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高起来了。可是事与愿违,近年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恶梦,记忆力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动辄发火,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经心力交瘁。有人告诉他,这可能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表现,他对此却很惘然。
应激反应综合症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这种病不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如因怕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视不得不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再加上家庭纠葛和自我期望过 高。至于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爱发脾气、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产生厌倦感等,则是应激反映综合症的先兆。
国外有关专家调查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症在企业管理人员、大中学老师、驾驶员、具有A型性格的人中比较多见,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疏解的人更易罹患。白领人士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以及自身期望过高导致整天像机器人那样拼命;有些则由于情感纠葛多,婚外恋、家庭矛盾突出,也比较容易罹患此症。
应激反应本来是机体正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其作用在于使机体能对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回答,只要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对保护机体有益。
但是,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与本人承受能力比较而言),或者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致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出现诸如失眠,持续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等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严重的则可能有胃溃疡、心肌梗塞等症、并导致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行为方面的负面变化。这便是应激反应综合症了。
对于应激反应综合症,许多人至今还不甚了解。有些人仅仅把它视作躯体疾病而单纯依靠增加营养或补品,有的人一遇烦恼就训斥下属或家人,有的人甚至试图用抽烟、酗酒来渲泄。这些办法当然都无济于事或者适得其反。
我国有些康复保健机构的亚健康保健对象是运动员、演员、飞行员等特殊职业者及健康人群,认为对于缓解因工作、学习造成的紧张疲劳等均有较好疗效。
电脑一族应该养生
很多人羡慕从事电脑行业的人,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却不知,头晕、全身酸痛、口干 舌燥、“性”趣缺乏、胃肠失调、失眠……这些都是电脑族典型的症状。
假如你是电脑族,时常觉得疲劳,像是要生病,但又没病的话,那有可能是过度操劳、 压力过高的结果。 在工作场合里,或在门诊中,不少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健康情况出现的共同症状,诸如: 头晕脑胀、全身酸痛、口干舌燥、胃肠不顺、“性”趣缺缺、失眠……看医生却检查不出异常。这些就是典型的“电脑族压力征候群”。
虽然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潜能,有助于应对挑战,然而过度的压力,却会造成交感神经的失调,感到沮丧、担忧、恐慌,以至于日常生活都感到“全身乏力”,实在不容轻忽。
疲劳是压力来临的警讯,当自觉脚步沉重、眼皮下垂、精神懒散时,很明显的是压力过大,说明你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提醒您该歇歇了!
长期处于过度疲劳与压力下,容易诱发旧病造成“过劳死”,因此,如何调适自己的生活、改善压力累积现象,就成为现代人养生的重要课提。
正确认识亚健康
一位专家说,对处于或正在进入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来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另一位专家还提出一个有趣的论点:“上医”是名医,“中医”是自己,“下医”是普医。意思是说,如果你处于亚健康状态,要么请高明的医生指教,要么自己从饮食、生活、保健多种途径调理自己,这比找普通医生开药方、吃药要明智得多。
主动养生调节亚健康
其实,亚健康状态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说明你应注意了。对付亚健康状态的策略,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整本上发现症结所在,若只从局部找原因,人就永无宁日。例如从工作压力、从生活作息方面找寻不规律的地方,从饮食营养方面看看是否合理均衡,从参与运动方面看看是否耽于安逸,甚至工作环境有无职业病影响,等等,人体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因此,进行“大修”趋吉避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要义。
都市人日常中要预防、消除亚健康,就需要“主动养生”。例如,还未疲乏时,就“主动休息”,让身体“充电”后再干,这比连续干效果好,也不伤身体。又如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始终需要得到水的滋润,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比如,不要等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的症状出现时,甚至疾病发生时,再考虑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这样为时已晚,损失太大。平时如能在调整膳食结构的同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满足人体需要,就能保证健康。此外,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过量并不利于健康。
专家们还提出:有些亚健康人群过分相信多服用保健品就能重获健康,希望人们对此持谨慎态度。有的专家对许多保健宣传的“疗效”不敢苟同,特别是用化学方法萃取的特定物质能否吸收、是否因人而异,难作定论。他们认为,根据医嘱,适当服用天然滋补品如灵芝、人参、枸杞、蜂蜜等,较容易吸收而没有副作用。
穗港澳台中医药专家关注“亚健康”现象
新华社广州11月28日电(记者 杨霞)在高度紧张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自己身上的“亚健康”状态。28日,在广州开幕的穗港澳台中医药养生保健论坛上,各地专家从中医药的保健防病角度,共同为“亚健康”把脉并开出药方。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状态。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有60%的人群处于程度不同的“亚健康”状态之中。“中医药对亚健康有着丰富而有效的防治干预手段,是解决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环节。”本次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钟南山教授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它强调天人合一、平衡阴阳、调摄真气,顺应自然、崇尚绿色的养生保健观点,值得向社会推广、造益大众。
80多岁高龄的全国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邓铁涛表示,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注意养神、调节七情,珍惜精气、节戒色欲,保护脾胃、饮食有节,重视运动、勿使过度。
“养生请勿待老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教研室张湖德强调,养生的关键是做好人体阴阳平衡和协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注意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和药物养生。一些专家还认为,“亚健康”中压抑和焦虑是最易伤身的,要注意调整心理平衡,随遇而安,饮食切勿过度,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养生保健之道。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治病作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周文泉等专家表示,要强调整体观念、药食同源,注意药食性味功能的统一,重视药与食的宜忌,保护脾胃之气,以增进药食的吸引和利用。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出忠告,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本次论坛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主办,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中医学会、澳门中医药学会、台湾中西医整合医学会等协办,各地300多位中医药学界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