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发国家中学者的典型,他的学术成长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写照,从洋菇到灵芝属的分类鑑定、遗传育种到各种人工栽培条件的探讨等,奠定了今日台湾灵芝產业生存的基础。
文/许瑞祥 (国立台湾大学农化系教授)
民国六○年代的台湾,农產及其加工製品為发展经济赚取外匯的命脉。其中的洋菇罐头更是当时的重点產业项目,全盛时期年销售量超过400万箱,金额达一亿美元以上,為世界最大的洋菇生產国。将温带地区的食用菇引进亚热带的台湾栽培生產,欧美各国视此成就為台湾农业发展的奇蹟之一。创造台湾洋菇栽培王国的团队中,包含勤奋的菇农、健全的產销制度和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国际间為交流研究成果,推广栽培技术、开发產品市场等,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食用菇类科学会议,成為各国菇类研究的学者与產业界互相应证观摩的盛会。根据歷届会议中发表论文整理而成的mushroom science,更是相关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自1974年起到1995年间,分别在台湾、法国、澳洲、德国、爱尔兰、英国等地举办六届年会。在此二十年间代表台湾地区连续出席六届年会的仅有Prof. H.H. Wang一人。
台湾菇类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在国际间食用菇研究的同儕中认為Prof. H.H. Wang為台湾菇类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从三十年前的洋菇到现代的灵芝,屡次展现台湾在菇类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见证了台湾食用菇类发展的歷史。享誉国际的Prof. H.H. Wang就是本人从事灵芝研究的啟蒙恩师──台湾大学农化系的王西华教授。
王教授生於1926年7月3日的台北市,1945年台湾光復进入台湾大学农化系就读,1949年毕业后担任助教,开始人生教学与研究的黄金岁月。1968年他荣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博士后,赴美国哈佛大学John R. Raper教授研究室,从事洋菇同核体的分离研究,成為台湾地区第一位从事菇类性别判定到杂交育种基础理论的学者。并以栽培洋菇的稻草堆肥研究中,开创其固态醱酵(solid state fermen- tation)的理论,成為世界上研究固态醱酵的知名学者。
王教授结合其洋菇育种与选种的成果,配合堆肥製作与出菇管理,将本省洋菇栽培的收成由每坪12~13公斤提昇為40~50公斤。產量的增加改善了菇农的收益,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菇类研究的风气。
全力推动台湾灵芝研究计划
1980年代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始参予灵芝的系统化研究,从灵芝属的分类鑑定、遗传育种到各种人工栽培条件的探讨等,对本省灵芝进行长期全面性的基础研究。在王教授担任中华民国真菌学会与中华民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期间,承当时行政院科技顾问李国鼎资政与陆之琳顾问之协助,全力推动台湾地区灵芝研究计划之整合与规画。
并於1987年11月29日假台湾大学农艺馆举行首次的「灵芝研究发展研讨会」 ,将过去台湾地区灵芝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系列的介绍展示。回顾当年热烈参予的贵宾与讲员,如今都已成為台湾地区灵芝研究与市场开发的主力。灵芝的大型系统化研究构想在日后能够实现,该次研讨会的成功扮演著重要的催生作用,同时也奠定今日灵芝產业生存的基础。
至1996年王教授退休前為止,总共指导完成二篇博士论文及四篇硕士论文是以灵芝為主题材料者,此项记录到目前為止在台湾仍无人能超越。此外在王教授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发表了百篇以上的期刊论文,其中关於灵芝的研究成果就有十几篇,无论就基本学术或应用领域而言,他见证了近年来台湾地区灵芝研发的歷程。
无私无我的教学精神
王教授是开发国家中学者的典型,他的学术成长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写照,台湾经济与科技的奇蹟,也是在如同王教授一般的学者努力奠定的基础。他本身勤奋努力的吸收各种新知识,在有限的设备与困苦的条件下,无私无我的教导学生从事严谨的研究工作,要求学生以思考和实验来挑战未知的知识。经过王教授训练毕业的学生中,取得博士学位者至少有两百位以上,分佈於世界各地从事各种科研工作,继续传承王教授的治学风范。
笔者有幸能从1980年开始在王教授的指导下,进入食用真菌的研究领域中,坚持灵芝的基础科研工作至今已有十餘年。支持我们不断自我超越开花结果的是他所提供无限的挥洒空间。从今而后当我们在享受相关灵芝產品的便利时,大家更应该对台湾地区菇类研究的缘起做深入的了解,对於致力推动灵芝研究本土化,奉献毕生心血的王教授,表达敬意与谢忱。
图说
▲无私无我的王西华教授,於学术界教育英才无数,并穷毕生心血,致力推动灵芝研究本土化,奠定了台湾灵芝產业生存的基础。
|